您的位置: 国培十年巡展> 十年精品项目回顾> 2017年山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

2017年山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

2020-8-12 16:1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7〕2号)的总体部署,根据《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晋教师[2017]11号)的工作部署,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工作部署,做好“国培计划(2017)”——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的各项工作。

一、研修目标

(一)总目标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下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围绕师德与专业理念、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等内容,以网络研修为主线,为促进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提升师德修养 通过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着力将参训教师培养造就成“四有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习法治知识,增强综合素养;

2.掌握技巧、培养意识 培养通过诊断测评,使参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能够了解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并能从自身工作环境与需求出发,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依托网络研修社区个性化选学课程,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形成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习惯;

3.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通过培训,提升参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软件,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4.建设优质资源 通过培训,生成并建设一套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的网络培训资源,为建立工作坊、中小学校、区县三级资源库,积累、丰富本地化资源奠定基础;

5.育种子、促常态 因地制宜,通过与参训区县的紧密协作,达到育种子、建资源、树机制,转“输血”为“造血”,挖掘“好经验”、“好学校”、“好教师”,促进区域校本研修常态化的目标。

二、研修对象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矿区、阳高县、天镇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柳林县、石楼县、交口县、汾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计24910人。

三、研修方式

本项目综合考虑山西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和技能要求,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区域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采取诊断测评、集中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专家引领、现场实践、教学示范,“双师教学模式”与优秀名师互动交流等方式,培训内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围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的混合培训模式,培训过程强调教师的自主选学和活动的任务驱动,以教师个人空间为基本组织,以教师工作坊为核心组织,在“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的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开展跨校间的展示、交流等区域研修活动,同时,共享陕师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类学术活动。建立“个人——校本——区域”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自主学习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网上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分层、分学科培训,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

培训启动前,开展骨干培训者(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指导骨干培训者熟悉培训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阶段任务,提升远程培训组织管理能力和研修社区专业指导水平。

四、研修阶段及内容安排

1.培训阶段设计:

本次培训要求每位参训教师需完成50学时的课程学习任务。通过诊断性测评帮助学员结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自主选学,通过专题课程引领学习、贯穿研修过程的任务驱动设计,激励参训教师学用结合,促进实践能力提升,通过区域研修活动及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发挥教师工作坊及研修组的作用,推动区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1)混合模式设计思路:基于工作坊研修共同体模式,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相互推动;在网络研修任务中增加校本研修及实践环节,引导教师将网络学习的内容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同时,在培训期间,通过专家视频答疑、课例研磨、现场点评指导等方式全程对参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与引领。

2)五个研修阶段的设计:研修预热携手起航、师德理念专业发展、套餐选学结合实践、信息应用学科融合、资源建设成果交流。

2.培训内容设计:

培训内容从“专业理念与师德”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总结提升”四大类别进行设计。

五、项目进度安排

(一)培训时间

研修时间:20179月19日201712月30日

总结评价时间:20181月1日-1月31日

跟踪指导时间:20181月1日-5月30日

(二)进度安排

2017年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时间计划为20179月至201712月,按调研阶段、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阶段、预热阶段、实施阶段、总结评价阶段五大实施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调研阶段(2017.8)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座谈的形式,深入项目区县,了解区县需求,了解项目区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为“主题研修”活动自下而上地确立问题性主题奠定初步基础。

同时,与区县有关教育部门对接,成立区域领导小组和区县工作小组。

2.集中培训阶段(2017.9)

面向区县项目负责人、工作坊坊主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主要内容是:

1)明确区县项目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职能;帮助工作坊坊主熟悉工作坊引领指导方法,明确各骨干培训者角色的研修任务。

2)解读研修方案,进一步分研修主体角色细化研修内容。

3)指导骨干培训者熟悉网络平台,学会网络研修的技术操作。

4)以典型引路,鼓励区县和工作坊自主开展研修活动。

3.预热阶段(2017.09.19-10.15)

1)项目组召开项目启动网络视频指导会议;远程演示平台重点操作及诊断测评流程,根据方案模拟创建研修活动。

2)项目区县、学校召开项目启动会,制定学期研修计划;各教研组长培训本组教师进行注册、熟悉平台,学会操作,并完善个人资料。

3)教师学习研修方案,明确自己的研修任务,制定研修计划。

4.实施阶段(2017.10.16——2017.12.30)

按培训方案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其中包括学校与区县自主开展的活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主题研修”活动根据各主题开展实施,包括研修预热携手起航、师德理念专业发展、网络研修校本整合、套餐选学结合实践、信息应用学科融合、资源建设成果交流等研修内容。

5.总结评价阶段(2018.01—2018.02)

1)总结评价、成绩公示,资源库建设;

2)召开会议,进行研修活动总结,表彰优秀学员、优秀坊主、管理员等突出典型;

3)评选公布山西省优秀信息技术资源成果;由专家进行点评,优秀资源入选2018年国培课程资源库,并颁发证书。

6.跟踪指导阶段(2018.01—2018.05)

1)遴选汇集学员训后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共性难点问题,专家给予定期指导答疑;

2)通过资源共享、课题研究、专家引领等形式,吸引教师参与常态化网络研修活动,促进“研修教研一体化”。

六、考核评价

本项目考核遵循任务驱动和过程质量并重的原则,结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对研修学员、工作坊坊主等对象进行考核,针对项目校及区域管理人员提供考核标准,建议结合培训开展过程及成效进行自评。项目考核体现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合格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七、研修特色与创新

本项目在整体设计、内容安排、培训模式、平台设计、培训资源等方面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力争做出特色、做出实效。

(一)分层针对性设计培训内容

根据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培训设计方面,体现“分层”针对性,根据训前前测的诊断测评结果,得出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报告,提供A、B、C、D四个课程套餐,供参训学员选择学习。在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阶段,将根据教学能力要点测评、校本能力测评等评价结果,给参训教师分层次设置课程内容,使同步研修和异步研修相结合,充分尊重满足教师个性化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发展性测评一体化设计,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中将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发展测评一体化打通设计,既注重过程性评价,更注重发展性评价;在诊断测评和培训测评基础上,引入发展性测评系统,以教师网上自测为主要方式,注重采用分析、诊断教师在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案例为主,结合教师反思、案例点评等活动开展情境测评,评价教师把研修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真实情景和项目中的能力。不仅可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帮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程度,科学评价能力发展水平,更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评估和修正,使其信息技术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活多样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项目设计以远程网络研修为主线,配合集中面授、诊断测评、专家答疑、教学示范、现场诊断、教学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创建独特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可供项目县根据当地需求,灵活选择。为保证培训效果,适时加入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网络远程研修,重在建立本地常态化研修机制(促常态);集中面授重在明确目标开拓视野(明目标);训前前测重在情况摸底(摸需求);现场诊断重在发现问题(找问题);专家答疑重在帮助乡村中小学教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求突破);教学实践重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边学习边实践(促运用)。

(四)教研训一体化平台设计

与很多传统平台不同,本平台将“教学”、“研修”、“培训”这三重围绕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功能整合和重构,推出了集“教、研、训”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平台。

平台立足于课堂教学,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交互性、生成性、互动性、生态化的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即生活”教师终身学习的典范模式,全面改善提高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中小学教研组实施校本研修活动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观察和诊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优势研究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并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有效开展校本(区本)研修活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五)方便适用的研修工具支持

研修平台除提供学情数据分析、音视频互动、问题收集与整理等常规研修工具外,还专门对教师教学及培训行为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供以下特色研修工具:

1.录课助手支持微课等生成资源建设

为解决教师自主录课困难,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本平台提供便捷的课程录制及转码功能。“录课助手”实现傻瓜式一键录制课程。微课录制神器成为老师自制课程的有力助手!

老师仅需准备一个自带摄像头和话筒笔记本电脑,将准备好的讲义导入“录课助手”中,一键操作开始录制;录课老师简易操作控制开始录制、暂停录制、结束录制。“录课助手”还支持外接摄像机,以获取更清晰和广视角的视频画面。录制好的视频会自动保存为通用视频格式,教师传到平台上,可供另作它用。

2.直播交流系统支持区域内教研活动开展

本平台提供自主研发的实时音视频互动交流工具——“直播交流系统”,多种应用模式满足各类远程沟通的实际需求,工作坊坊主可通过系统组织开展跨校教研活动、远程学情会议、远程教学交流、远程评课、远程操作指导等活动开展,交流过程还可自动录制,并自动保存到平台,作为生成性资源供学员研修使用。

3、教师教育APP 满足随时随地研修学习需求

为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满足参训老师随时随地参与研修学习的需要,平台还开发了教师教育APP,支持苹果、安卓两大主流操作系统。参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评课活动和主题式研修互动交流等。

   (六)“双师教学”促进乡村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在2017年国培项目中,引入双师教学项目(1+1慕课教学)优质资源与乡村教师实践基地。双师教学项目以每日远程传输人大附中等名校优质数学课的形式,为贫困地区的学生讲授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经过一年的跟踪测评,发现“双师教学”项目的班级学生在学业成绩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进步都要明显的高于没有进行该项目的对照班被远程校长和老师们称“教师培训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本项目将在项目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遴选优质学校作为项目实践基地,并免费向参训教师开放“双师教学”课程资源,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双师教学”资源及人大附中等名校公开课、示范课资源定期更新,提供数千门各学科各年级同步课堂精品课例,有效支持工作坊及研修小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开展。

上一条
下一条

版权归属: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 陕ICP备05001611号-10 ]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 邮编:710062

总机:86-29-85308114 总值班室:86-29-85310005

返回顶部